2024年多少人“逃离”了公募基金业?答案浮出水面。
近日,数字化猎头公司阿尔法咨询发布《2024-2025公募基金人才趋势洞见》报告(下称“报告”),揭开了一幅生动的公募行业人才流动图景。报告测算,2024全年有2665人从公募基金离职,其中或有上千人离开了公募行业。
报告也指出,公募行业人才招聘呈现求职、招聘两头难,企业和求职者“双向务实,都不吃饼”。阿尔法咨询认为,背后原因仍是双方需求的错位。行业变革之下,公募各项业务的人才需求也开始转型。
上千人流出公募行业
根据阿尔法核心系统数据分析,2024年全年,全行业145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共发生人员流动7079人次,较2023年下降约13.8%。人员流动减少主要由于入职公募的人员显著下降,2024年作出离职行为的共有2665人,较上年差异不大;但2024年仅有3414人入职公募基金,较上一年下降约38%。即2024年公募基金实际招聘入职量减少。
展开剩余81%报告指出,针对新入职公募基金的员工进一步分析发现,2024年新入职人员中仅有1501人过往有公募从业经验,可认为2024年公募行业离职人员中,约有一千余人并未入职其他公募基金公司,换言之,这一年离职的2600余人中,约有43.6%从公募行业流失了。
从各家公司来看,2024年有77家基金公司精简架构,员工人数缩水,占比近半数。报告显示,行业人才流动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特点,头部基金公司仍保持扩张态势,中腰部则相对普遍放缓新增招聘节奏,仅针对重要稀缺岗位进行补充。2024年底员工人数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中,仅嘉实基金、中欧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出现全年人员净流出的情况,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全年人员净增幅超过10%。
从业者的离开是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目前已公布2024年年报的40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有17家出现全年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东方红资管、信达澳亚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等全年净利同比下滑超30%,中泰资管全年净利同比下滑78%。另一方面,降本增效成为增利的主要途径,多家公募出现“降收增利”,如易方达基金在全年营收下降3.1%的同时,净利润同比增长15.3%;广发基金、汇添富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安基金同样出现营收下滑、利润增长。
2024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持续落地。2024年11月起,ETF、QDII、主动权益基金等各类产品先后大规模降费,其中宽基ETF管理费率整体下调至0.15%的最低水平。国海证券研报指出,基金费率改革影响深远,公募行业让利幅度预计超160亿元。大刀阔斧的改革下,行业转型的阵痛期或许才刚刚开始。
行业优胜劣汰也更加残酷。一位公募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如今对业绩较差的基金经理,一些公司会用降低年终奖、卸任产品、转岗至研究员等方式逼迫其主动离开。据同花顺iFinD数据,2024年初至今(4月18日),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到457人。另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向银柿财经表示,公司去年辞退了部分能力不强但曾经带资源入职的员工。
阿尔法咨询指出,无论校招还是社招,公募基金不再是求职者的第一选择,外资资管、保险资管、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对公募从业者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在公募降薪、封顶的情况下,其他行业的薪酬性价比更具吸引力。
“双向务实,都不吃饼”
人才招聘上,近年公募行业出现求职、招聘两头难,阿尔法咨询在报告中将2024年公募行业求职招聘的图景概括为“双向务实,都不吃饼”。银柿财经就此询问多位公募行业猎头,对方均表示深有同感。
报告提到,受访公募HR认为,2024年“校招难度远超去年,校招质量远弱于去年”;在财经专业校招生看来,“大家都想去银保总部、央企总部,公募研究性价比不高,销售就更没必要”;理工科专业应届生则表示“基本不再考虑金融从业,更关注AI、互联网、高科技等方向”。
“基金公司对优秀人才大包大揽的时代已经过去,公司只关注能短期重点补足业务短板的紧缺型高质量人才。对求职者而言,过去行情好时,大家对浮动奖金的预期比较乐观,对于雇主的薪酬给付能力并不担忧,也能接受在固定薪酬上适当让步。但目前国资体系薪酬管控力度增强,奖金发放的不确定性增加,这种情况下求职者的决策更加务实。”报告提到。
阿尔法咨询向银柿财经表示,公募求职、招聘两头难背后是双方需求的错位。“机构都想要好的,尤其是这两年很多机构招聘预算下降,大家招聘都是优中选优,对求职者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但是很优秀的求职者反而不倾向于选择公募,很多更倾向于‘铁饭碗’。市场不稳定、工作压力大、卷、降薪风险等都给求职者带来了很多不安全感。”
报告还提到,绝大多数候选人在沟通时都会主动问及是否有外资、香港公募的机会。大多数求职者对外资的印象停留在早前时候,认为外资的性价比更高。但实践来说,一方面,至少在文化和语言层面能匹配外资要求的候选人就并不多;另一方面,外资机构里战略及人才变化的残酷性和在华展业的难度也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此外,行业马太格局下,中小公募招聘难度也相对更大。一位曾针对性准备公募校招、但最终放弃了一家小规模基金公司投研岗位offer的应届生表示,中小公募的投研资源匮乏,要做出色的研究要比头部公募多付出很多精力,弱势行情下会更难跑出业绩;对于应届生,中小平台也缺乏完善的新人培养机制。综合考虑下来,这位求职者认为上升和跳槽空间都有限,因此放弃了这个机会。
业务“再定位”,人才需求生变
行业转型下,公募基金公司各项热门业务的人才需求也出现变化。
债牛行情下,固收人才成为公募业需求大头,报告指出,由于公募行业现存的绩优利率债基金经理有限,各家机构开始重点关注银行自营的人才。2024年,中银理财、南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的投资经理跳槽头部公募或固收“大厂”。
随着被动投资爆发,指数人才也越来越抢手。一位金融行业猎头向银柿财经表示,2024年以来指数营销、指数研究员、指数基金经理等针对性岗位需求明显增多。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4月18日,全市场共有公募基金经理4018人,其中指数基金经理仅312人,仅约为主动权益(混合+偏股型)基金经理人数的七分之一。但权益指数基金规模已达到3.62万亿元,超过主动权益基金整体规模近2000亿元。
报告提到,目前基金公司对指数基金经理的典型需求画像是:有过中大型平台从业经验,管理过大规模指数产品;善于沟通和对外输出,营销路演能力强;过往产品业绩优秀。
另一方面,主动权益领域人才过剩,在被动投资挑战下更陷入“至暗时刻”。报告指出,自2024年开始,较多基金公司在新一轮周期下的权益投研招聘策略上都有所调整,招聘理念差异明显。目前大型公募更倾向基于整体产品布局,针对性补齐短板,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过往业绩和在管规模要求更高,典型人才需求画像是要求至少有3年以上公开业绩、长期排名前1/3,回撤控制相对较好,至少有10亿元以上管理规模;中小公募则更看重基金经理风格进攻性和是否有卖点,开始接受老金牛基金经理重回市场,对公开业绩周期、长期排名、管理规模等要求更低、限制更少。
发布于:浙江省上一篇:红米不甘示弱, 2K屏+骁龙8至尊版降至2710, 超声波指纹+120W快充
下一篇:没有了